close

  作為今年以來廣州平面設計行業首個大型活動,“匯·GGDA沙龍——2013全球華人靳埭強設計獎展覽(廣州站)”將於3月29日舉行。本次活動將通過展覽、講座和論壇,關註中國當下設計現狀,推動本土設計行業發展。著名華人設計大師靳埭強也將親臨現場並舉辦講座。活動發佈三天之內,講座的預約人數已經過千,規模為過往所罕見。
  火爆的人潮,再次激發人們對“廣州設計”的關註。在業界看來,得風氣之先的廣州,無疑是中國當代設計行業的搖籃。然而,在步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,“廣州設計”的後勁似乎力有不逮。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的項目“全球創意城市”和“設計之都”的名單上,廣州榜上無名,與赫然在目的深圳、上海、北京形成極大反差。
  廣州距離“設計之都”到底還有多遠?廣州與國內外其他城市之間還存在哪些差距?種種疑問,或許也正是從業人員與城市決策者亟待答案的難題。多位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接受採訪,點評廣州設計行業發展的得與失,並對如何點亮這座城市的創意生活進行深入探析。
  天時
  本土設計行業
  未及時調整定位
  將於本周六開幕的“GGDA沙龍”,是由廣州平面設計師聯盟(GGDA)首次主辦的行業交流活動。“類似規格的設計沙龍活動,過去在廣州並不多見。”總策劃何亞龍表示。由於“香港設計之父”靳埭強將出席本次論壇。活動消息發佈才三天,就吸引不少同行的關註,過千人進行了預約。
  業內人士對設計沙龍的關切,也讓沉寂多年的“廣州設計”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。在改革開放初期,因得風氣之先,廣州設計業起步最早。1986年成立的白馬廣告公司更是獨占鰲頭,太陽神、健力寶、樂百氏等有口皆碑的代表作,都已成為中國當代廣告的經典。
  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廣州在設計方面的行業優勢,卻似乎正被漸漸淡化。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的“全球創意城市網絡”項目中,內地的深圳、上海、北京先後被評選為“設計之都”,廣州卻榜上無名。“我們現在既缺乏如同北京國際設計周這樣國際性的品牌活動,也沒有出現深圳平面設計協會這樣具有實力的行業組織。”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徐先鴻說。
  廣州文創設計行業的發展何以出現滯後?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王紹強分析,這與廣州沒有及時調整自身定位不無關係:“改革開放初期,廣州設計主要為經濟服務。如今經濟建設已基本完成,進入到追求文化價值的時代,我們卻對此無所適從。”
  在“廣州設計周”的設置上,不難看見這種定位的滯後。“廣州設計周還在以‘選材博覽會’作為主題,基本上還停留在材料的設計上,充其量也只是室內軟裝的交易平臺。”在徐先鴻看來,廣州不少博覽會都在以設計之名做生意,卻無法藉此提升城市與行業的設計水平。
  “北京和上海得到政府的支持,深圳有成熟的行業組織,廣州卻只能零散看到一些個人或團體努力,欠缺統一的發聲。”徐先鴻認為,廣州的落伍與組織能力渙散相關。王紹強則表示,入選“設計之都”也不能說明這些城市的設計實力有多強大:“這更多是對政府發出的一種信號。國內文創設計產業受政策影響非常大,政策傾斜往往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。”
  上海獲評“設計之都”後的一系列舉措,也正好說明瞭這一點:從前年開始,上海已連續兩年舉辦“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”。在一系列國際性展會的帶動下,上海文創產業去年上半年總產出同比增長將近一成。不過,到目前為止,廣州尚無申請“設計之都”的任何準備。
  “廣州設計行業的組織雖然零散,但我們的業態還是有造血功能的,可以自力更生。”徐先鴻表示,雖然廣州的設計產業不如過去有影響力,但廣州的產業優勢仍然存在。“廣州的文創設計產業,一直都與製造業和服務業有著緊密聯繫,只要能有效組織這些資源,結合自身的產業優勢,在兩三年內東山再起是不成問題的。”王紹強對此也很樂觀。
  地利
  創意設計應走進城市消費空間
  文創設計產業的發展,也離不開它們所依托的空間載體。如何使文創設計產業走進城市空間和市民生活,這也是“設計之都”的另一個指標。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形式,恐怕非文化創意產業園莫屬。自2009年以來,全國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便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。到目前為止,廣州已建成大大小小70多家創意園。
  然而,廣州的創意園區的熱潮去年卻突然遭遇“倒春寒”。去年4月,被譽為“廣州798”的紅專廠將拆除為“金融城”讓路的消息,在城中一度引起軒然大波。有學者甚至表示,拆除紅專廠這一舉措,將為廣州文創產業帶來“災難性”的後果。
  “創意產業園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符號,能讓人們關註到:設計就在我們身邊。”廣州平面設計師聯盟客座教授張玉廉說。不過,這些文創產業園有多少“水分”,也遭受不少行內人士的質疑。徐先鴻就表示,廣州市內不少創意園區已經淪為靠出租廠房營生的商業體,它們正將“文創產業”變成一張為房地產開發鳴鑼開道的“假名片”。
  “而且,這些商業體往往只能為園區自身發聲,無法達到提高行業或城市創意的高度。”徐先鴻補充道。在廣州,創意園的經營方往往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,因而只能以商業體的形式出現,難以形成規模。儘管紅專廠也出現了一些“跨界”融合的趨勢,但到目前還只是一個過渡性產物。
  徐先鴻認為,打造“設計之都”,需要將設計產業提升到“城市戰略”的層面進行通盤考慮。通過“城市設計中心”作為統籌,是海外一種常見的模式。日本設計中心就是其中一個成熟的案例:來自企業、媒體、院校等各界負責人都會到此齊聚一堂,共同為城市文化創意設計出謀劃策。
  同樣位於日本的東京中城設計中心,這座54層的摩天大樓儼然成為東京都內最顯眼的地標建築物,除了三得利美術館、富士膠片廣場等知名藝術機構進駐之外,多家時尚、室內設計公司以及餐飲、購物、酒店行業都加盟其中。
  在東京中城的案例里,文創產業真正走進城市空間,將科技、經濟、人文、藝術和生活融為一體。“而且,與圖書館、博物館、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相比,設計進入消費空間,更能在人群中產生深遠影響。”徐先鴻解釋道,由於展覽空間比較狹窄,消費空間的創意設計,更能推動企業從商品生產往價值觀生產的方向轉變。
  2011年,方所書店落戶廣州,也被視為廣州同類消費空間“零的突破”。方所除了出售圖書外,還首次將60多個設計師品牌引進內地,介入服飾、植物、創意設計等多門類經營。徐先鴻認為,向服務業、物流業、製造業挺進是廣州文創設計產業的遠景和出路:“只有形成綜合的經濟體,才能使整個產業實現滾動增值。”
  人和
  人才培養和日本至少差30年
  “廠房本身並不是‘文化創意’,只有人才才是創意的源泉。”徐先鴻說。從城市競爭力的高度進行謀篇佈局,只是設計引領城市的藍圖。要將藍圖落到實處,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人才的發掘和觀念的更新。
  作為廣州的“新客家人”,王紹強認為,廣州得益於務實的平民氣質。不過,王紹強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廣州文化存在的先天不足:廣州人過於隨遇而安,對生活品質缺乏要求,容易滿足,不利於文創設計產業的發展。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,這一軟肋也在變得越來越明顯。王紹強表示,流行音樂和廣告設計,過去都是廣州數一數二的文化產業。但當音樂家或設計師發現創意無法找到溝通對象時,自然就會到其他地方去謀出路。
  “然而,廣州並不缺乏人才,只是缺乏發現人才的伯樂和機制。”王紹強說。人才自然離不開教學資源。當年“廣州設計”的崛起,正是由於廣州美術學院率先引進當代設計教育,才為日後的廣告設計行業培養出大量人才。然而,王紹強表示,當前以就業和經濟價值為導向的大學教育,卻在無形中將學生往實用主義方向推得更遠,與文創設計的精神背道而馳。
  “在人才培養方面,我們和日本的差距至少還有30年。”王紹強指出,早在上世紀80年代,經過徹底西化的日本,也經歷過重尋自我的反思時期:“如今,我們的美術教育也是時候重新進行反思了。”他認為,今天需要重拾人文和審美教育,尤其需要政府在公共教育方面增加投入。
  無論是培養人才還是留住人才,在王紹強看來,根源都在於政府的引導。例如對文創設計人才進行嘉獎,就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。但是,王紹強表示,政府雖然有扶持文創設計產業的想法,但計划上卻顯得手足無措。更奇怪的是,當政府組織研究這一課題時,從業人員的意見卻被擱置一邊。
  “培養文創設計產業必然需要一個實驗的過程,不可能立刻形成規模經濟。”王紹強擔心,如果政府的目光僅僅聚焦在短期的GDP之上,這樣的投資將永遠停留在經濟價值上,難以真正觸及文創設計的靈魂。
  不過,徐先鴻也觀察到廣州另一個獨特的現象:與外地以政府或行業主導的方式不同,廣州媒體行業對文創設計產業的介入更為主動,不少傳媒集團都開始投身經營文化產業園。“通過媒體的推動,是否就能將文創產業做好?這或許言之尚早。然而,媒體可以擔當整合平臺的職能,讓無數個體的力量集腋成裘,共同為城市的高度發聲。”
  進入協同創新的信息時代,要將廣州真正打造成“設計之城”,似乎單憑任何一方力量都不可能成就。即將開幕的“GGDA沙龍”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。
 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實習生 金婧
  通訊員 何亞龍  (原標題:設計之都 廣州離你有多遠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gdzmdofw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